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傳播學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開課學期
109-1 
授課對象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授課教師
許詩嫺 
課號
BICD1012 
課程識別碼
610 14600 
班次
01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三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普404 
備註
第一堂課必須出席,限生傳大二和已申請傳播學程的學生修課
限學士班二年級
總人數上限:4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1BICD1012_01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為本系傳播領域專業必修課程,透過對於傳播領域主要理論的理解與應用,除累積對傳播研究趨勢與發展的理解,並能學習以社會科學取徑之觀看角度來理解當前各種與傳播相關的社會現象,以及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各種傳播類型的影響力。
 

課程目標
1. 認識並明白如何運用主要傳播理論
2. 瞭解不同傳播類型、層次與效果
3. 學習觀察當前現象、背後可能影響因素,提出解釋
4. 增強有根有據之論述深度
5. 練習基礎社會科學研究與報告撰寫
 
課程要求
1. 把握這門課的機會,享受經由1) 按時閱讀書籍資料,2) 盡力完成各項作業,3) 主動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後,個人對議題之洞察力、邏輯能力與反思能力之提升與成長。
2. 準時出席參與是必要的。遲到一堂課扣學期成績0.5分(上課鈴響後五分鐘算遲到,超過十五分鐘後該堂以曠課計算)。如需請假,請於課前利用學校網路請假系統上網請假,否則視同缺席)。事假必須事先申請,必要時得請家長或相關單位出具證明,出遊與實習並非事假理由,一學期不得超過6小時。曠課每小時扣學期總成績1分。缺席三次(含)以上,學期成績不及格。
3. 紮實誠實的學習,培養透過正確方法及步驟來解決問題之能力。所有作業必須親自撰寫,準時繳交,並避免違反任何學術倫理(含抄襲、造假、不當掛名、一稿多用)等。若發現上述情形,該作業不予計分。情形嚴重學期成績不及格。
4. 除課堂需求或緊急狀況,切勿使用3C產品,以尊重他人、提升專注力,達成學習目標。若於上課時間使用手機電腦傳私訊、瀏覽網站、玩遊戲、聊天等,將嚴重影響課堂參與成績。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可擇一)(圖書館參考書目)
1. 林東泰 (2008/2014)。《大眾傳播理論》,三版二刷,師大書苑。
2. 翁秀琪 (2020)。《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四版,台北: 三民。
3. Griffin, E., Ledbetter, A., & Sparks, G. (2019). 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 10th Edition. McGraw Hill.
 
參考書目
路加諾夫、海德特 (朱宜康譯 2020)。《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台北: 麥田。
翁秀琪主編 (2004)。《台灣傳播學的想像》,台北: 巨流。
施琮仁譯 (2012)。《大眾傳播理論: 基礎、發展與未來》,台北:華泰。(Baran, S. J., & Davis, D. K. [2011].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 6th ed. Boston, MA: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羅世宏譯 (2012)。《台灣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四版,台北: 五南 。(Severin, W. J., & Tankard, J. W. (2000).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4th Edition. NY: Longman.)
Littlejohn, S. W., & Foss, K. A. (2008). 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CA: Thomson Wadsworth.
Bryant, J., & Oliver, M. B. (Eds.). (2009). Media effects: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Routledge.
Turkle, S. (2015). Reclaiming conversation: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 Penguin Press HC.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6  課程介紹
 
第2週
9/23  社會科學取徑與傳播理論研究 
第3週
9/30  媒介效果論;議題建構 
第4週
10/07  框架與預示效果 
第5週
10/14  民意研究與沈默螺旋 
第6週
10/21  使用與滿足
 
第7週
10/28  社群網絡與社會資本 
第8週
11/04  演講:虛擬實境與數位遊戲 
第9週
11/11  期中考週
 
第10週
11/18  涵化理論;媒體與暴力 
第11週
11/25  媒介生態;守門人 
第12週
12/02  創新傳佈
 
第13週
12/09  認知與傳播
 
第14週
12/16  關係建立與維繫
 
第15週
12/23  研究撰寫與討論 
第16週
12/30  課堂報告  
第17週
1/06  課堂報告 
第18週
1/13  期末報告截止